top of page

康德在中国

 

 

康德最早在1866年被介绍进入中国。1886 年,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在他翻译的《西学略述》一书的《理学》(即哲学)卷中,在简略介绍西方哲学的历史时,提到了笛卡儿、培根、洛克、牛顿、莱布尼茨、康德、休谟和斯宾塞。

同年,中国重要思想家康有为在其所著的《诸天讲》第九卷中介绍了星云假说,提到了康德-拉普拉斯星云假说。在此之后,中国近代重要思想家严复、王国维、梁启超都介绍过康德。1903年,梁启超撰写了《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》一文,这应当是中国第一篇专门介绍康德哲学思想的文章。而近代第一位从事康德研究的中国学者是王国维,他主要研究了康德的知识论、伦理学和宗教理论。

蔡元培先生是最早系统地研究康德哲学的中国学者,尤其注重康德的美学理论,也非常重视康德的认识论和科学观念。蔡元培思想的许多方面体现了康德哲学的精神。

从20世纪10年代起,中国的康德研究开始逐渐扩展。在尚缺乏专业期刊的情况下,许多杂志发表了康德研究的专题论文和译文。1922年,德国学者卡尔·福尔伦德(Karl Vorlander) 的《康德传》翻译成汉语出版。一些早期留学欧洲的中国哲学学者陆续回到国内,比如,张颐从德国留学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,推动了康德哲学研究的发展。1924年4月22日,康德诞辰200周年,《学灯》和《晨报》等报刊,开辟专栏,发表了纪念康德的系列研究文章,总共30余篇。

自20世纪30年代起,康德的主要著作开始陆续翻译成中文出版:《纯粹理性批判》(1935年)、《实践理性批判》(1936年)、《道德形而上学探本》(1939年)、《优美感与崇高感》(1940年)。与此同时,一批康德研究著作也翻译成中文出版,比较重要的有苏联学者德波林《康德的辩证法》(1929年)、英国学者林塞的《康德哲学》(1935年)、日本学者桑木严翼的《康德与现代哲学》(1935年)。

最为重要的事情是,中国学者的康德研究著作也逐渐出版,著名的有范寿康的《康德》(1933年)、郑昕的《康德学述》(1946年)。
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,康德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。一方面,在中国大陆,若干苏联学者和西方学者的康德研究著作翻译出版,如阿斯穆斯《康德哲学》、卡拉毕契扬《康德哲学的批判分析》,如华特生的《康德哲学讲解》、斯密的《<纯粹理性批判>解义》。康德的《纯粹理性批判》和《实践理性批判》出版了新译本,《判断力批判》和《宇宙发展史概论》也翻译出版了。在台湾的牟宗三也翻译了《纯粹理性批判》和《实践理性批判》,他同时以康德哲学为核心来解释中国的传统哲学;劳思光先生撰写了《康德知识论要义》。

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大陆的康德研究开始呈现蓬勃发展之势,康德研究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。康德的主要著作开始重新翻译,韩水法首先重译了《实践理性批判》,随后邓晓芒翻译了三大批判,李秋零主持了普鲁士科学院版康德全集前九卷的中文翻译。与此同时,中国学者的康德研究著作也不断涌现。康德研究和康德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哲学的范围,扩展到学术和文化的许多领域。同时,康德也成为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德国文化名人。

现在,在中国的近100个哲学系中,几乎每个系都开设了康德课程,而在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等中国著名大学的哲学院系中,康德研究课程更是常设课程。近几年来,在中国学术期刊上每年平均发表的康德研究论文超过140多篇。

2019年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大型高水平的国际康德会议,多数国际著名康德学者参与了会议,中国康德学会也正式宣告成立,它的秘书处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。

随着新一代学者的成长,中国的康德研究会进入一个更加繁荣的时期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2021年3月30日

© Prof. Han Shuifa

bottom of page